close

能捨有得的陶朱公
  在吳越春秋的大時代中,范蠡以卓越而精準的眼光,扭轉乾坤,當他協助越王勾踐復國後,卻能看清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以完美的身影,離開驚濤駭浪的宦海,轉換跑道到商場上,創造另一個傳奇,在人生舞台上高潮迭起,如果沒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孰能致之!

忠以為國 智以保身
  陶朱公就是范蠡。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人,據《史記》記載:「少年佯狂倜儻負俗。」即說范蠡年輕時愛以瘋癲的樣子,突顯自己與眾不同的卓越才華,後來遇到文種,兩人相識相惜並一起由楚國到越國開創一番事業,世人譽他為「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聚財散財,成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軍事、經濟界備受推崇的人物。現略述范蠡(陶朱公)一生的事蹟。

  范蠡在越王勾踐最落魄的時候,在越國輔佐越王勾踐,當勾踐被吳王夫差困於會稽山時,范蠡勸他「處危機時,最重要是先保全生命,那怕是卑詞厚禮,那怕是屈身以臣。」於是就有了臥薪嘗膽的故事,勾踐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勵精圖治洗雪了會稽之恥,成為一方的霸主。此時的范蠡卻意識到功高震主的危險。曾去信給文種:「我聽說天有四季的自然變化,春季生長萬物,冬季則萬物凋零,人也有盛衰的時機,發達到最高頂點,終究會走上衰敗的路途。唯有能明白進退存亡道理,不失為正義的人,才稱得上是個賢者。我雖沒有什麼才能,卻能清楚地掌握進退道理。」又修書勸文種:「飛鳥已散,良弓將被收藏;狡兔已被殺盡,良犬必被烹煮。越王勾踐相貌,頸長嘴尖,眼銳如鷹,步行如狼步,是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享樂的人,你若不離去,他將會加害於你。」范蠡的憂患意識,讓他在榮華富貴之前,顯現出廓然遠見,於是他悄然地駕一葉扁舟而去。文種的學問、能力和勇氣都不在范蠡之下,唯一不同的是范蠡以其坦蕩而了無牽掛的生命智慧,比企圖心旺盛的文種,更了解生命中的障礙,文種自認對越國勞苦功高,對越王有高度的忠誠心,對范蠡的警告深不以為然,最後落得用越王所賜之劍,自刎而死。

商以致富 聚財散財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范蠡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置產數十萬。」

  《史記》敘述范蠡離越國後,浮船東海到齊國,隱姓埋名自稱「鴟夷子皮」,在海邊和兒子勞苦耕作,沒多久,置產數十萬。為何范蠡要自稱「鴟夷子皮」?所謂「鴟夷子皮」是用生牛皮製成的袋子,吳王殺忠臣伍子胥後,就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牛皮製成的袋中,范蠡認為他本來的下場也和伍子胥一樣,故以此命名來時時警惕自己。

  到齊國後,他將在越國從政時所用計然之策(註)運用在商業領域。他訂下經商的規則:「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二千多年前以農業為生,人民靠天吃飯,乾旱、水災在所難免,范蠡在乾旱時已預期到來年水運的所需;雨水豐足時,又早為旱季作準備,豐年時他大膽收購糧食,因為不可能年年豐收,這樣收進的貨物不愁賣不出去。同樣地,大旱年物價上漲時,他盡量拋售存糧,決不囤積居奇。就這樣他不但自己致富,也平抑物價,避免豐年物價低廉而傷害農民;荒年弄得民不聊生,對社會國家做出積極的貢獻。

  范蠡在齊國的經濟活動,使他在當地成了名,齊君又網羅他出任宰相,但他認為「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意思是說:「在家可賺得千金,當官可高居相位,對一介平民而言是最得意的事,但長久享有盛名,卻非吉祥之兆。」於是他歸還相印,散盡家財,遷徙到陶,自稱陶朱公。

  陶地居天下的中央,與各諸侯國四通八達,是貨物的交易地。於是決定在此落地生根,經營產業,起初從耕畜起家,繼而經商,逐什一之利,短短幾年又積累千萬家財,據《史記》記載,他在十九年之間,三次賺得千金財富,並把錢財分散給窮朋友和疏遠的祖戚。這種能捨有得的人格令人尊敬,所以太史公將他列入貨殖列傳第一人。

  范蠡一生充滿傳奇、務實及理性,傳奇之處在於他能洞燭機先,為越王制定「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政策,以時間換取空間,改變形式,與文種成為勾踐的左右手;務實之處在於不眼高手低,在穩定中求發展,理性之處則表現在能明知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全面察覺各項利害關係,這也是他何以能功成隱退。但最令人崇敬的是他那視功名如糞土,視錢財如無物的人格,在他當帝王名臣時,卻在大業初具時即「掛帆遠去」;當成為富甲一方的巨商豪賈時,卻又數次散盡千金,濟助天下窮人,他善於聚財致富又樂於施財濟人,這種行為成為世代相傳、共同推崇的一種美德,後代許多商人崇尚「陶朱遺風」並尊他為商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城小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