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台東文化體驗網http://tour.ccl.ttct.edu.tw/

台東縣的地圖 =
『威風的雄獅』

一、台東采風:
本縣的展望:一個確切願景-打造台東成為「全球養生休閒渡假村」
  在全縣是一個適合人居的「樂活首都,年假聖地」的氛圍下,台東縣已隱然有完整度假村的概念,16個鄉鎮市各有特色與功能性,透過整體運作,讓這個度假村的生活機能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 

  透過1.積極建設產業經濟。2.強化衛生醫療設施。3.深化落實學測教育。4.健全照護社會福利。5.發展多元文化活動,建構完成「全球養生休閒度假村」。

  透過「有機休閒農業」、「優質生活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環保生技產業」、「加速創新e化、落實簡政便民」等施政作為,台東很快就能成為最適人居的「樂活首都,年假聖地」。



二、地理環境:
地質
  台灣東部地區位處於菲律賓板塊和大陸板塊交接處之前簷,經數百萬年來,兩大板塊相互的推擠,所形成的造山運動,在河川切割、侵蝕、沖積及海浪衝擊等天然作用,在山與海之間造就了變化多端的地質景觀。台東西側山嶺為中央山脈,坡度陡峭,氣勢雄偉壯觀,並頗富靈秀之氣;其間時有斷崖之處,雲煙渺茫;或經河川橫切為奇峻之峽谷;在山脈與海岸之間,可見縱谷與平原交錯,令人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
  東部海岸以礫石灘、沙灘、岩岸珊瑚礁為主,其中以三仙台、小野柳最為壯觀而獨特。全區遍佈海蝕平台、壺穴、海蝕溝等海蝕地形,此外,陸上罕見之海蝕洞、海蝕凹壁,更為地質學上之陸地隆升現象最佳佐證。



氣候:
  台東全縣位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型氣候。因受黑潮流經之影響,平均溫度較西部為高;又因受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排列之影響,平原地帶比高山丘陵區氣溫高。年平均溫度最高為28.7°C(七月份),最冷為19.2°C(一月份),若以月均溫22°C以上為夏季,則平地、離島區之夏季長達八個月(四~十一月),是個四季皆適合旅遊的好地方

動物:
  目前台東全境已發現之鳥類約有38104種,烏頭翁、鉛色水鸝、朱鸝、五色鳥、雁鴨、鷸鳥、燕鷗、鷺鷥等皆不難見到。除了鳥類外,台東境內尚有1324種奇珍異獸,其中以台灣黑熊、台灣彌猴、果子狸(白鼻心)、赤腹松鼠、台灣山豬、鼬鼠等最具代表性。目前在林野仍可一睹芳蹤,深深具山林野趣。
  台東縣野鳥學會每週幾乎都有賞鳥活動,並有義務解說員帶隊深入觀察自然生態,有興趣可與之聯絡報名參加,值得您闔家參與。

植物:
  台東地形於重山峻嶺與蔚藍海洋間,故在植物景觀上,又可區分為森林植群與海洋植;由於林相優美稀有珍奇,除了最佳之課外範本外,更具豐富之學術研究價值。
  森林植群中包括亞熱帶雨林與熱帶雨林,目前仍保持的相當完整;其林相剖面,按海拔高度可分成4~5層,大體上最上層為20公尺以上之喬木;次層為小喬木,高約15~20公尺;第三層為灌木層,高度在5~8公尺之間;第四層為草本植物,高度在1~2公尺,其種類繁多,值得您細心賞玩。
  台東縣境內山澗奔騰,溪流秀麗流轉;而海岸線則綿延流長其中最特殊的為荊棘林與珊瑚礁植物帶,荊棘林為一種具刺灌木林,主要分佈在長濱、界橋、三仙台、小野柳等地;其高度約2公尺,植物密度大結構密實,因此大型動物不易居中活動,而成為小型囓齒類動物與鳥類最佳之棲息地。
  珊瑚礁植物因寄生於由珊瑚石灰及海中生物遺體育化而成的土壤中,故其植物外觀與種類皆非常特殊;其中又以濱龍吐珠、海梅(水芫花)、馬鞍藤、象牙樹為最,為大自然神奇之植物教材。





海洋生物:
  台東縣境內山澗奔騰,溪流秀麗流轉;海岸綿延,珊瑚群礁生物珍奇,因此溯溪性魚類,以及海洋生物,一直是台東縣珍貴野生動物資產。目前在溪澗源流間已發現淡水魚類達29種之多;其中以高身鏟頜魚(又稱高身錮魚)、何氏棘叭魚、椰子蟹、長臂蝦、過山蝦等最為珍貴!海洋生物方面,則因珊瑚成林,棲息其間之法螺、乳鯊、海葵、熱帶魚類及各式無脊椎動物豐富而多樣,增添了婀娜之熱帶風情。
  此外,台東臨太平洋,鯨豚種類更吸引不少專家前來研究,民眾可乘船出海,一探鯨蹤,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三、歷史沿革:


台東的歷史:
  台東,古稱崇爻,亦稱卑南覓,因位在台灣之山後,因此又名後山,地皆群番所據,直至清康熙時,始納入版籍。依據尹士郎著「台灣誌略」中記載康熙二十一年以前,即已有人往來台東,但較大規模移民台東從事開墾的是在咸豐時代。漢人移墾台東主要可分為三個時期:

清朝時代:
  清朝時代台東在清咸豐以前禁止漢人出入,是為原住民居住之地。咸豐年間,漢人鄭尚違禁前往開墾,經十幾年移墾,人口漸增多,組成聚落,但僅限於吳全城(今花蓮市附近)、南鄉新街(今台東市附近)及綠島等處。 同治十三年(1879)是台東開發的轉捩點。日人藉口同胞漂流至台東被卑南原住民劫掠,而派兵入侵,設都督府;清政府因感事態嚴重,遂派沈葆槙來台交涉,並籌劃善後機宜;沈氏遂廢入境禁例,實行開山撫番,並設卑南廳治,翌年設招撫局,於理番之餘,首行政策性移民拓墾。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後,將卑南廳陞為台東直隸州,置知州、州同、州判各一員,轄南鄉(卑南覓)、廣鄉(成廣澳)、奉鄉、新鄉(新城)、蓮鄉(花蓮港)等五鄉;地方建設漸上軌道。

日治時代:
  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予日本,同年六月日本將台東直隸州改為台東支廳,隸屬台南縣,同年八月又改為台東出張所,仍隸屬台南民政支部。光緒二十三年(1897)五月成立台東廳,總轄今日花蓮台兩縣;宣統元年(1909)十一月新設花蓮港廳,台東廳的轄境遂退縮至今日的海端、池上、長濱、三鄉以南的地區。日本認為台東無論從統治上或國防上或同化上都應該作為日本民族熱帶發展的根據地,因而採行官營移民政策,並從事各項建設,計有:民國15年完成東部鐵路,民國19年築花東公路,民國21年完成南迴公路,並推動若干輕工業如糖、木材廠等,而為召募工人,間接促成台南、嘉義、彰化等閩籍漢人大批移入台東。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台灣光復,日本僑民全被遣返,政府在三十四年成立縣政府之後,即大力推展台東文經建設。國民黨政府遷台以後,輔導退除役官兵及大陳島義民前來台東開墾,並成立太平洋與馬蘭兩所規模龐大的榮民之家,形成大量外省籍人士定居台東,為台東注入新興的活力。民國五十年代許多客家人攜家帶眷遷移至台東,並很快融入台東居民文化之中。 民國六十一年起陸續建設完成南橫公路、南迴鐵路,東線鐵路拓寬工程加速了台東的開發及建設。 由於受地形的保護,台東宛如遺世獨立的桃花源,形成居民無論從最早定居於此的原住民(主要有六個族群),到後來的閩南籍、外省籍、客家人共九個不同族群,不分種族,協力合作,融洽相處,使得今日的台東,呈現出豐富,多元的豐貌,亦創造了兼容並蓄的獨特文化。



原鄉族群:
  台東由於受到地形的天然屏障,宛如遺世獨立的桃花源,從早期定居於此的原住民,如阿美、布農、卑南、魯凱、排灣、雅美等原住民族外,後期的閩客移民及晚近移入的外省族群,使得今日的台東,呈現出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風貌。

阿美族:
  是台東原住民人口中人數最多的一族,約有44千多人,多分布於縱谷及海岸山脈二側山麓,大部份居於台東縣長濱鄉、成功鎮、卑南鄉之富岡、利吉村、東河鄉、池上鄉及台東市新生里、中心里、豐年里等地。豐年祭為該族最盛大最重要的節日與祭典。早期為慶賀小米收成、感謝神靈恩惠,後演變為各部落間一年一度祝賀豐收的民俗傳統活動。阿美族之遷居台東,與其他各族比較,則較為年輕。

排灣族:
  
約有14千多人,主要分布於金峰、達仁、太麻里、大武等地。傳統社會組織中心為社(部落),每社有一頭目,均為世襲。自稱為「百步蛇的子民」,其服裝色彩鮮麗,裝飾豐富,尤喜以野豬牙為佩掛。工藝製品如刺繡及琉璃珠皆十分精美,並佐以大量幾何圖案,雕刻則以人頭像和蛇紋最多。豐年祭每五年舉行一次,是排灣族最隆重的慶典活動。主要是祭祀鼻祖、山、河等神明,祈求賜福與平安。全族一律參加,氣氛熱烈濃厚。

卑南族:
  約有6千人,以台東平原為主要居住地,近海而居但不捕魚。農耕與狩獵是主要的生活方式。親屬組織亦類似阿美族之制度,行長女傳家,夫從妻居。該族因年齡階級度嚴密而武力強盛,男子都必須接受戰鬥訓練。明清之時是實際治理台東的主要勢力。猴祭是該族青少年男子成長過程中必經之重要祭典儀式。過程充滿神祕與莊嚴。

布農族:
  典型的高山住民,跋山如履平地,以海端、延平鄉為主要居住地,共有8千多人。早期以山田粟作和狩獵為其主要生活方式。

魯凱族:
  
是六族中人數最少的一族,共有15百多人,居住於卑南鄉的大南村。以農業、狩獵、捕魚及採集為主要生活方式,社會亦行貴族、平民階級區分制,在家制上男嗣有優先權。屋材以板岩為主,最為特殊。巨型殼桶和長形木雕為其工藝代表作。民俗中有搶婚儀式及室內葬禮的特殊傳統。
  
收獲祭該族重要的祭典每年約七、八月中舉行,感謝神明賜予豐盛的食物與飲水。祭典舉行時,全社集合於會所廣場,男女間雜排成圓圈中舉烈火,歌舞歡騰,舞後飲酒,通宵達旦而不倦。魯凱族與排灣族同時遷居東部,故其祭禮、婚姻喪葬等略同排灣族。

達悟族:
  
共有27百多人,全數居住在蘭嶼島上,是保存其固有文化最多最完整的一族。旱作和漁撈是主要的生活方式,芋頭和魚為其主食,是相當典型的漁業民族。
  其部落並無統一之領袖,僅賴象徵性的長老權威維持秩序。住屋為半地下式,並有畜養家畜的習慣,藝術表現相當吸引人,尤以兩端翹起、做工精巧之蘭嶼船為代表。新船下水祭是該族重要的祭典,因靠海維生,為祈求漁撈順利,海神保祐,故舉行船隻下水的祈禱祭典。祭典舉行時,男子穿丁字褲、橫紋衣、頭戴銀帽,揮拳舞身驅邪,象徵捕魚順利,漁獲豐富。






史前考古:

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源於五至六千年前,又稱先陶文化,其承繼了舊石器文化傳統,經濟以漁獵採集為生,沒有農業,也不懂得製作陶器,所有的石器都是打製,而不是磨製成的。
  
長濱文化是至目前為止,台灣唯一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係屬五千至一萬年前的人類遺留。當時經濟以漁獵採集為主,使用工具多為石器,此外亦發現有不少骨器。
  
民國573月,臺大地質系林朝棨教授對臺東縣長濱鄉八仙洞不同高度的海蝕洞穴進行調查研究時,發現若干洞穴的堆積層中,含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層,其中有些可能屬於年代更古老的紅色十一層,因此推想或許能挖掘到比新石器時代更早期的文化層,於是邀請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一同勘察,終於發現了舉世矚目的史前長濱文化。
  
民國57年至59年,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系師生在乾元洞、海雷洞、永安洞、無名洞、龍舌洞、潮音洞等洞穴作過多次發掘,發現大量文化遺留。據潮音洞採集的三件木炭標本,測出的碳十四年代,皆為五、六千年前,而乾元洞的一件木碳標本則超過一萬年。
  
民國77年,臺灣大學考古隊在成功鎮信義里小馬的一個海蝕洞地表下約50公分深處,發現了長濱文化的石器及一座以蹲踞姿勢入土的墓葬,由於這是目前臺灣所發現最早的一座墓葬,小馬因而聲名遠播。當時使用的石器非常簡陋,只是將鵝卵的一邊打掉便成為一件偏鋒砍器,打下來的多餘石片,則可作成刮、切工具。至於獸骨器,則有骨針、長形尖器、骨鑿和可能用來釣魚的兩頭尖器等。
  長濱文化的主要遺址包括長濱的八仙洞遺址及成功鎮信義里的小馬洞穴遺址。已在八仙洞發現了大量的石器與墓穴,並在小馬的海蝕洞中挖掘出另一座墓葬穴。
  
八仙洞位於台東縣樟原村南方台十一號花東公路旁,是一處由十餘個海蝕洞組成的特殊景觀區。由於這些洞穴大的可以住下不少人,史前時代的人們便利用這些洞穴作為他們居住的場所。



麒麟文化:
  
麒麟文化距今約三千五百年,由於其蘊藏豐富之巨石群,因此又稱為巨石文化。遺址以成功鎮南麒麟部落遺址最具代表性,面積廣達十萬平方米左右,列屬我國一級古蹟,主要的文化特色為成群經人工雕琢的巨石,已出土之文物有岩棺、卑石、人像、繩紋陶器、石斧、石刀等。

卑南文化:
  
卑南文化為台灣及環太平洋地區所挖掘出最完整且罕有的文化遺址之一,距今在二千至三千年間,位於台東南王里北邊,最大特徵為板岩砌成的石板棺,棺內有大量陪葬用的玉飾。從其厚葬的禮俗中,不難發現當時的高度文明,該址現設立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及卑南文化公園。
  
卑南出土之文物,統稱卑南文化,與原住民卑南族的文化不同,阿美族疑為卑南人遷徙的後裔。卑南文化屬新石器時代的文物,是西元前5300-2300年間的文化,鼎盛時期在西元前3000年間,其著名的文物象徵是陶器,早期是"素面陶",後來為了美觀,以繩子繞在陶器上,再拿去燒烤,故為"繩紋陶",另著名的象徵是石板屋的建築。
  石板屋、石棺的板岩是由中央山脈採集下來當時中央山脈有雲豹、黑熊,為了採集建材,必須與之對抗,所以其代表勇士的象徵即是雲豹,還有雲豹的玉器圖騰。卑南文化人的石棺是量身訂做的,所以肩膀的部分寬,腳的部分窄,埋葬時,腳的方向朝向都南山,埋的不深,也無墓碑,當人口一多,便因土地不夠,在上方建屋,所以臆測考古現場下方2-3M處,或許埋有石棺,石棺43CM-170CM長都有,是以長短不一的板岩接合而成。


台東『砂城小布民宿』&綠島『翔鼎民宿』
聯合網站http://www.xiaobu.com.tw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GIbryant 
My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bryant-3
臉書社團: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group.php?gid=1206615212799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城小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