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料來源:綠島資訊服務網http://green.taitung.gov.tw/


  綠島原名「火燒嶼」,阿美族和蘭嶼的達悟族都曾經是綠島主人,漢人的入墾是在嘉慶初年,屏東小琉球漁民陳必先等人因颱風漂流至綠島,發現島上及沿海資源豐富,輾轉返回故居後,遂陸續招募同鄉數十人前往拓墾,綠島漸全部為漢人所掌控。

一、   綠島地形與地質:
  綠島舊稱火山島,雞心嶼與青仔嶼,外圍成不正整四角形,面積約16平方公里,為台灣第四大島。全島丘陵縱橫,坡度30%以上之土地約佔60%為呂宋島弧最北端的火山島,島上最高處高出海平面僅280 m,最高點火燒山(281公尺)、阿眉山(276公尺),居於島的中部,若自其東邊的菲律賓海盆地底算起,則高達4,000 m以上,比玉山、富士山都高。其位置在台東市東南外海18(33公里)處,南距蘭嶼40(72公里) 位在北回歸線與南,屬熱帶氣候之北限,有台灣最典型的熱帶雨林與珊瑚礁生態。又是歐亞大陸與南洋群島生物區系的交匯過渡帶,蘊育出特殊的生態相與諸多特有種、珍稀種生物。

  本島為一矩形之火山島,四周海岸為裾狀珊瑚礁所圍繞,潮線以下全無沙灘。入陸則層巒深谷,臨海之地,僅在西北區有沖積之帶狀平地外,餘均為起伏不平之丘陵,環島台地多在五十公尺以上,宛如一座突出海面之岩堡。三峰環拱之東北那構成一小平原,為全島最主要之耕地,南那峰巒聳峙,斷崖峭壁,狀極險峻,西北那逐漸傾斜,為沖積之帶狀平原海灣。本島海岸狀況不一,西海岸為一海灣,西南隅為砂質堆積平地,東南方則多海崖。

  本島之地質以安山岩與集塊岩為主,年代始於中新世中期至上新世。安山岩為火山岩,集塊岩則為海底火山噴發與原有沈積岩石所形成。一般山坡地帶地表土層淺薄,僅有在平原、台地及稜線上有較深厚的紅棕壤土及灰化紅黃壤土。



二、  
綠島氣候與雨量:
  綠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潮濕、多風,海洋性氣候濃厚,年平均溫攝氏23.5度,四至八月多偏南風,夏季常有颱風侵襲,十月至翌年三月東北季風強烈,全年強風天多達160餘天,綠島多雨,並無顯著乾濕季,年平均雨量達二四九八公厘;多變的氣候,左右了綠島人的生活,影響島上動植物生態,也造就了綠島豐富的風貌。

  本區氣候溫暖,四季變化並不顯著,夏季氣溫較高,冬季溫度較低。一年之中,溫度以六月至九月為高,其中七、八月氣溫最高,平均為
29°C左右;溫度最底則為一至二月,平均在20°C左右。

  本區洋流受黑潮暖流影響,蘭嶼、綠島即位於黑潮北流的路線上,以綠島而言,黑潮宜撲龜灣,一部份掠過綠島東岸,因此帆船鼻一帶經常波濤洶湧,行船不易。由於屬於暖流的海域,即使冬天水溫也維持在
20度以上,一年四季皆適宜潛水、浮潛活動。

  本島為多風之島,全年颳風日數(六級以上)為一六
.三天,全年平均風速每秒五.七公尺。每年五月至八月盛行西南季風,平時和風拂面,偶有強烈陣風出現。自十月起為東北季風期,平時風和拂面氣溫適宜,鋒面來臨時風力強勁,能使海水上飄成霧狀,(島民稱之為鹹雨),常使當風面之農作物及樹木枯死,至翌年三月始漸平息。四月至六月為島上最好之旅遊季節。七月至九月則常有颱風侵襲。



三、  
綠島歷史與回顧:
  綠島於漢人移入之先,約於二千年前之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金石併用時期,已有人類定居,由島上史前遺址發現之大量石器如石網墜、陶片、石斧等先民遺物中,可知當時人類活動已頗活躍。日本人類學家鹿野忠雄認為綠島史前人類與臺灣東海岸之阿美、卑南、噶瑪蘭、凱達格蘭等族有密切往來之關係。由出土及各族文物考證,與各族傳說,已可略知一、二。據鹿野氏云:「火燒島北自加走灣(今長濱)南至阿塱衛(今大武),晴天時均可望見」,「阿美族、卑南族謂該族與火燒島有關係,有一部份則認為祖先是火燒島移居的,稱呼火燒島或Sanasai或其似音」,「臺灣北海岸之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有其祖先來自火燒島之傳說。」,「阿美族稱火燒島為SanasaiSanayasai。『海岸群阿美族亦稱之為VasaiNavasayan等』。阿美族固非單一族群,其祖先發祥地傳而有差異,惟皆認為其祖先來自紅頭嶼、火燒島。尤以加只來、麻荖漏兩社(均在成功鎮境),確認火燒島為其故鄉。名考古學家台灣大學宋文薰教授,亦時類似之推論,據稱「居於與綠島對峙的台東地區之卑南族,本身並無此類傳說,而僅其小群舉行有關綠島之祭祀而己。」

  漢人遷入,根據史籍考證漢人入墾綠島,初期應在清乾隆至嘉慶初年,小琉球人士為伐木或捕魚往還於屏東與綠島之間,嘉慶八年(西元
1803年)陳必先率各姓族人30餘人自公館登陸搭寮定居,是為漢人正式入墾綠島之始,之後先民陸續遷入,自公館向西開墾楠仔湖、柚仔湖、大湖;向南開發柴口、中寮、南寮,聚落逐漸形成,到了清道光年間草山埔、海參坪、龜灣等地也相繼開發之後,全島拓墾就此完成。



四、  
綠島手札與采風:
  綠島原名有火燒島、雞心嶼、青仔嶼等諸多稱呼,西人則名之為SamasanaItanasaiSanasai等,今人譯之為「珊納賽」,應為昔日南島民族所留之名。關於「火燒島」一名之由來,有眾多說法。其一為早年島民出海作業,暮晚歸航,常見島東山上有火光如炬,指示航路使不致迷。其二為年島民出海遇濃霧迷途時,家屬常於山上燃燒烈火指引歸航,長此以往山上草木悉遭焚燬。其三為清初時島上原是一片青蔥翠綠,後來一次大火焚燬大半之森林,以致山頭皆光禿。民國38(1949),台東縣長黃武鴻以火燒島名不雅,呈請省府易名「綠島」,以提倡造林綠化。

  雖孤懸海外,綠島的人類活動卻一直不曾沉寂。由於地理位置因素,於太古時代綠島、蘭嶼就一直是台灣與菲律賓間,甚至歐亞大陸與南洋群島間的人類踏蹬,也是動、植物基因交流互通的橋樑。數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遺址曾出土於公館、流麻溝、柚子湖等地,嗣後又巿南洋的民族經此管道回到台灣,如卑南族、阿美族、噶瑪蘭族等。約數百年,前雅美族成為綠島之主人,直到
19世紀初方因漢人入墾而退回蘭嶼。若純以漢人歷史視之,綠島實為台灣東部最早開發之處。早在清嘉慶、道光間(1800~1830),即有屏東小琉球漁民前來移民,較諸花蓮、台東拓墾聚落之形成皆早。不過受限於孤絕的地理位置,往後的發展郤遠落後於本島。日治以後又將此島設為囚禁重犯的要地,光復後襲,之特別是戒嚴時期的政治犯,限制一般人民進出,更為此一遙遠而陌生的島嶼蒙上一層異樣的色彩。「綠島小夜曲」、大哥大以及白色恐怖,成為早年國人對綠島片斷印象之總成。

  戒嚴時期的重重限制,也並非一無是處,綠島此一兼具熱帶氣候與火山島嶼雙重自然背景的海上璞玉,得以保存其原有風貌至今,不受經濟快速成長之染指。嶙峋陡峭的臨海階崖,嵯峨多變的海蝕柱,柔美如茵的台地草原,潔白無瑕的珊瑚貝砂灘,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配上藍天碧海、蒼翠山巒,構成一幅絕美的風光。尤其是以珊瑚礁生態為主體的海底景觀,更是獨步全台。珊瑚種類不僅繁多,覆蓋率高,且具有變化多端的形態、色彩,和獨特的珊瑚相。加上五頻六色的珊瑚礁魚類(俗稱熱帶魚),以及各式各樣的甲殼類、軟體類、棘皮類無脊椎動物,將海底裝扮成宛如龍宮後院的水晶世界。民國
70年代(1980)政治解嚴,國民遊憩需求大幅成長,綠島神秘的面紗逐漸退去,其麗質天生的風貌終於不再自棄於世,而廣受矚目。

  民國
79(1990)綠島納入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的管理孤懸海上的璞玉一躍成為台灣旅遊業界眼中的璀璨明珠,光芒迅速蓋過夙負盛名的蘭嶼。民國86(1997)聯邦建設以高出底價六倍餘的13餘億元,標得綠島5.6公頃的國有地,預備開發成大型休閒度假中心,震驚全國,也充分顯現綠島發展觀光的雄厚潛力。當然過熱的觀光成長也衍生生態、遊憩承載以及寧適性破壞等諸多問題,引起地方有識之士的憂心。近幾年國內開於賭場設置之風也無可避免的吹進此一純樸小島,引起正反意見角力。可預見的是,綠島這些年的蛻變,將是國人省視觀光過度發展所引發負面效應的最佳實驗場。


台東『砂城小布民宿』&綠島『翔鼎民宿』
聯合網站http://www.xiaobu.com.tw
無名相簿:
http://www.wretch.cc/album/GIbryant 
My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bryant-3
臉書社團:
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group.php?gid=12066152127993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砂城小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